三月十日
【約六35】到我這裏來的,必定不餓;信我的,永遠不渴。
“我就是生命的糧”(約六35);“我是世界的光”(約八12);“我是好牧人”(約十14);“我是真葡萄樹”(約十五1);“我就是復活,我就是生命”(約十一25直譯)。這乃是那位偉大的“我是”描述祂的所是。然後你注意到祂何等頻繁的將一個“會”字與之相連。約翰福音裏的那些與“我是”相關的“會”相當令人印象深刻——不見得總是用一樣的字彙,但從上下文你會得到一樣的結論。這是一些“會”的例子:“我是生命的糧”(約六48),“這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。喫這糧的人就【會】永遠活著”(約六58);“我是世界的光。跟從我的,就不【會】在黑暗裏走”(約八12)。那將祂的所是和我們自己連接在一起的鏈接乃是“相信我的人”;那位“我是”的所是就會在這人身上成為真實。“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【會】死”(約十一26),“……必定不【會】餓”(約六35),就永遠不會像沒有牧人的羊那樣四處流浪,他的生命中必然會有一個掌管、控制的實際,如同羊有了牧人一樣。他“就不【會】在黑暗裏行,必要得著生命的光”(約八12)。那位“我是”的所是要成為真實。“我就是復活,我就是生命。信我的人雖然死了,也必【會】復活;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【會】死”(約十一26直譯)。這位“我是”的所是,在你相信時就產生美好的結果。
記住那不是我們的所是。我是死的,祂卻是活的;我除了是死的之外不會是別的;然而只要我相信,祂作為生命就能在我的死裏成為我裏面的生命。我是飢餓的,屬靈上的飢餓;祂是靈糧,於是我不需要再挨餓了;儘管在我裏面我總是飢餓的,但祂會成為糧食供應我。想想看,我不需再挨餓。【儘管】我在鄉下,孤孤單單的,沒有肢體的交通,沒有【屬靈的】食物;儘管我總是身處某地,那裏沒有屬靈的糧食,但祂卻說:“凡喫我【肉】的,就永遠不餓”(參見約六35-58)。我能不能得到屬靈的“肉”,是不是取決於我在哪裏、取決於我所處的境地和環境呢?不,那是祂的自己,不是一個地方;那是祂的自己,不是環境。那麼這是如何實現的呢?——【答案就是】“信我的人”。
T. Austin-Sparks 摘自:
《錫安的特貌》【Features Of Zion】第四章